Search

施打新冠肺炎疫苗的常見皮膚反應有哪些?

一篇世界各國414位民眾接受新冠肺炎m...

  • Share this:

施打新冠肺炎疫苗的常見皮膚反應有哪些?

一篇世界各國414位民眾接受新冠肺炎mRNA疫苗之後皮膚反應,(根據2021年7月份美國皮膚科醫學會期刊的報告)

83%施打莫德納疫苗、
17%施打輝瑞/BNT疫苗)
的分析報告,其中最常見的四種皮膚副作用包括:

⭕ 1. 延遲性大型局部反應 delayed large local reactions (俗稱「新冠手臂」)

⭕ 2. 局部注射處反應 local injection site reaction

⭕ 3. 蕁麻疹反應 urticarial eruptions

⭕ 4. 全身性過敏疹 (麻疹樣藥物疹) morbilliform eruptions

其他還有一些比較少見的副作用,例如凍瘡樣病灶、肢端紅痛症、原有皮膚病惡化、玫瑰糠疹、單純疱疹、帶狀疱疹、填充物注射處(例如原本臉上打過玻尿酸的地方)紅腫…等各式各樣的皮膚疹。

⭕什麼是「新冠手臂」?

就是前面提到最常見的皮膚反應,正式名稱是「#延遲性大型局部反應」,根據2021年7月份美國皮膚科醫學會期刊的報告,大多數是在施打莫德納疫苗的人中出現,

⭕️延遲性大型局部反應

占全體通報數的94%,
其中大部分的人(66%)是在第一劑後產生此反應,

約有30%通報者是在第二劑後產生;

至於在通報打輝瑞/BNT疫苗出現皮膚疹的人之中,則分別有15%與18%在第一劑與第二劑後出現此反應。

不過,在莫德納的臨床試驗中,在全部受試者中只有0.8%的人出現「延遲性大型局部反應」。而且這種反應在施打第二劑時,發生的比率更低。

⭕此反應的特徵是大約在施打新冠肺炎疫苗後大約7-8天發生,在打過疫苗的手臂上會腫一大包,又腫又熱又痛,可能會有點癢,很像大家平常熟知的蜂窩性組織炎。

⭕目前推測「新冠手臂」有可能是對疫苗中的賦形劑——聚乙二醇(polyethylene glycol)過敏所造成,一般大約3-4天之後就會逐漸消退,最長甚至可達25天。

⭕一般建議可以局部冰敷紅腫部位來改善症狀;如果真的很腫痛,也可以使用口服抗組織胺加外用的類固醇藥膏,有時可以加止痛藥來治療。而且,這樣的人還是可以打第二劑新冠肺炎疫苗,而且通常第二次再施打同一種疫苗時,雖然會更快出現紅腫,但反而症狀會比較輕微也比較快消退,甚至有約一半的人沒有出現新冠手臂反應。

⭕本來就有蕁麻疹或是皮膚過敏,可以打新冠肺炎疫苗嗎?

雖然在常見的四種皮膚副作用包括了蕁麻疹反應,但是經比對分析後,發現這些副作用的發生與原先通報者是否有蕁麻疹或過敏體質無直接關係。因此,目前認為原本有蕁麻疹或皮膚濕疹的人,還是可以接受新冠肺炎疫苗。

參考資料:

*N Engl J Med 2021;384:403-16
*JAAD Case Reports 2021; 10: 92 -5

圖片:https://www.aad.org/dw/dw-insights-and-inquiries/archive/2021/covid-arm

原文:皮膚部朱家瑜教授
轉載自台大醫院網站COVID-19常見問題

https://www.ntuh.gov.tw/COVID19-QA/Faq.action


Tags:

About author
not provided